摘要: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 题:更快、更远、更智能——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观察新华社记者26日至28日举行的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吸引了公众关注的目光。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422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 题:更快、更远、更智能——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观察
新华社记者
26日至28日举行的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吸引了公众关注的目光。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422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60万辆,市场渗透率达21.6%。
与会专家代表表示,技术进步正推动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更长、充换电更快、驾驶更智能、配套设施更完善,不断改善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出行体验。
续航里程如何更长
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城市里一些热门充电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排长队,等待数小时”成为新能源车主的痛点。记者在大会上看到,以电池快充和超长续航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正在优化我们的出行。
在大会展览现场,一辆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款车搭载了巨湾科技研发的电池模组,只需8分钟就可充电80%,续航里程达500公里。“我们采用的快速充电动力电池及其系统,最大充电速度为普通电池的6倍。”巨湾科技负责人表示,科技将让汽车充电跟加油一样方便。
8月26日,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一款搭载可快速充电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目前,纯电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已大幅提升。在大会新车展台,极狐汽车展示的阿尔法S车型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北京奔驰的电动旗舰EQS车型,工况续航里程超过800公里。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平均续航里程还在500公里区间,今年又进一步提升到600公里甚至更高的续航能力。”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晓明说,新能源汽车在电池能量密度、电耗效率和续航里程等方面的明显提升,给消费者带来更大信心。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新型成组技术、高镍无钴电池、半固态电池等突破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充换电自如要多久
据统计,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我国累计建成了398万个充电桩、1625座换电站,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充换电网络。
与会专家表示,充电设施特别是充电桩(站)一直在加快建设,但仍然满足不了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消费者充电少排队少耗时的便利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最理想的配套就是小区内有充电桩,像加油站一样2公里内有换电站。”一位参会的新能源车主说。
这位车主的愿望正是出行服务配套企业的规划。在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以及充电桩运营商特来电等展台,记者了解到充电桩进小区、进商场、进工地的城乡全覆盖规划。其中,南方电网公司已累计建成充电站9000座、充电桩7.5万个,遍布辖区南方五省区所有县级及以上城市,明年将实现南方区域所有乡镇全覆盖。
8月26日,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参观者在观看一辆可换电池新能源汽车的换电演示。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在充电桩不断增多的同时,许多整车和动力电池企业也在推出能源供给及配套设施的里程解决方案。在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展台,一座小型换电站正在进行演示,既可为新能源汽车快速换电,还可存储48块电池。“希望通过最新研发的换电产品,让电池成为共享资产,化解续航里程、补电便捷性和购置使用成本三大电动车用户痛点。”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动驾驶还有多远
在本届大会举办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马路上时而可见自动驾驶汽车的身影。通过应用软件叫车,就可以乘坐无人驾驶车辆,实现全程自动行驶。
今年7月,北京开放国内首个无人化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投入30辆主驾无人车辆,开展常态化收费服务。目前,全国已有10余个城市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从事出租汽车、城市公共汽(电)车等商业化试运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
4月25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名乘客在体验“主驾无人、副驾驶配备安全员”的无人驾驶车。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与会专家表示,通过应对复杂路况的车辆感知、辅助驾驶,智慧灯杆、智慧路口,车路云融合等技术的应用,自动驾驶正在打造跨行业、跨领域、高度智能化的融合发展新生态。
“要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适度超前建设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智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融合发展。”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说。
从防止误操作的功能安全,到智能座舱提供更理想的驾乘姿态,再到声音、触觉、嗅觉等多模态的人机交互……在与会专家的展望中,智能汽车还将带来更高品质的驾车乘车体验。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高振海认为,与传统汽车相比,智能汽车将更加强调人的感受,“从原来人被动适应车到车主动适应人,从批量化开发到人性化、个性化定制,未来的汽车设计将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充分考虑驾乘的体验感,重塑人、车、环境之间的生存生态。”(记者温竞华、张超、郭宇靖、吉宁)